關于股票期權的賬務處理,是很多財會人急切想要了解的,會計師網(wǎng)小編恰好看到馬靖昊老師空間有一篇這方面的文章,拿來與大家共享:
  今天看了幾家上市公司進行股票期權激勵的消息,想給大家說說股票期權賬務處理的一些事情?,F(xiàn)以伊利股份公司為例進行一個簡明的解說。
  根據(jù)伊利股份2006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擬授予的股票期權數(shù)量5000萬份,1份股票期權可以購買1股股票(也可以棄權),涉及的標的股票數(shù)量為5000萬股。
  ● *9步,2006年3月10日,伊利股份公告股權激勵方案,確定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為13.33元/股。
  按照會計準則第11號的規(guī)定,董事會沒有批準股份支付協(xié)議(即《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權力,2006年3月10日不是“股份支付協(xié)議獲得批準的日期”,因此在*9步會計上不做處理。
  ● 第二步,中國證監(jiān)會對伊利股份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方案》表示“無異議”。這一步仍然不是股票期權“授予日”,會計上仍然不做處理。
  ● 第三步,2006年12月29日,伊利股份2006年第2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伊利股份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
 
  會計準則第11號認為,2006年12月29日是公司股東大會批準《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日子,是股票期權的“授予日”,這一天的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就是伊利股份向高管授予股票期權的成本費用。
  ( 1) 由于伊利股份股票期權的授權日為2006 年12 月29日, 公司需對2006 年度的損益進行追溯調(diào)整, 確認費用總額18 473.75 萬元, 占25%( 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規(guī)定首次行權不超過獲授股票期權的 25%) 。借: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8 473.75 萬元( 5 000×14.779×25%) ; 貸: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8 473.75 萬元。
  為什么在 2006年要追溯調(diào)整?根據(jù)新準則第38號“首次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對于可行權日在首次執(zhí)行日或之后的股份支付,應當根據(jù)股份支付準則的規(guī)定,按照權益工具、其他方服務或承擔的負債的公允價值,將應計入首次執(zhí)行131之前等待期的成本費用金額調(diào)減留存收益,相應增加所有者權益或負債。
  ( 2) 伊利股份于2007 年12 月22 日披露: 激勵對象已滿足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行權條件, 公司預計所有激勵對象都將滿足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規(guī)定的行權條件。2007 年度確認費用總額55 421.25 萬元, 占75%。借: 管理費用55 421.25 萬元( 5 000×14.779×75%) ; 貸: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55 421.25 萬元。
  進行上述賬務處理后, 伊利股份2007 年度凈利潤為虧損11 499.24 萬元, 每股收益- 0.22 元, 即凈利潤減少55 421.25萬元; 凈資產(chǎn)保持不變, 仍為421 288.83 萬元( 未分配利潤減少18 473.75 萬元和管理費用增加55 421.25 萬元, 與相應增加的資本公積73 895 萬元抵銷) 。
  通過以上的賬務處理,我們應該看出來,伊利股份經(jīng)營利潤實際減少的7.3895億元其實是“虛無”的,現(xiàn)實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實際支出,更沒有任何現(xiàn)金流出!大家要明白這一點,它實際上是未來少收的股款,好像作為工資,獎勵給被激勵的職工了。另外還有一點也要注意,期權費用在報表中不是作為“非經(jīng)常性項目”來處理,而是作為“經(jīng)常性項目”來處理的,這有一定的誤導性,讓報表閱讀者誤認為,如此巨額的期權費用是一項實實在在支出的經(jīng)營性費用。
高頓網(wǎng)校微信
掃一掃微信,學習實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