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包裝造假上市的手法非常低劣,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整個公司沒有什么業(yè)務,就是拿錢墊資虛構利潤上市,這種問題在過去十年的中國證券市場都是非常普遍的。”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宏皓在評價三奧股份財務造假時這樣說,2013年,福建省三奧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在IPO申報材料中涉嫌虛假陳述和大幅度業(yè)績造假已于2013年底被證監(jiān)會稽查部門正式立案。
  在IPO實務中,“包裝”上市的說法大行其道, “做得太多了”,一不小心就變成了 “造假上市”。IPO過程中的財務舞弊,有其內在的特定邏輯。
 
  一、IPO舞弊以虛增報表利潤為目的
  財務舞弊的目的,主要有侵占資產和編制虛假報告兩大類,兩類舞弊對報表的影響是不同的。
  1、侵占資產
  侵占資產,指管理層或員工利用公司的內控漏洞或通過串通,非法占用公司資產。侵占資產主觀上不以編制虛假報表為目的,但客觀上也會帶來報表的不真實,體現在報表上,可能是少計了收入或高估了費用;也有可能會造成賬實不符,資金或實物短缺所形成的相關損失未予記錄等。
  2、編制虛假報告
  編制虛假報告的目的主要虛減業(yè)績和虛增業(yè)績兩類。虛減業(yè)績多出于偷漏稅款的考慮,非上市公司中常見的“兩套賬”,即大多是通過“外賬”少計利潤以達到少繳 稅款的目的。不同公司虛增業(yè)績的目的各種各樣,但對于IPO公司而言,虛增業(yè)績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上市審核的財務指標以及提高發(fā)行估值。
  無論何種目的舞弊,客觀上都會傷害財務報表的真實性。但IPO中的財務舞弊往往直接以虛增利潤為目的,是一種主觀故意,對報表真實性影響*5。
 
  二、內控程序無法解決IPO舞弊
  以侵占資產為目的的舞弊,實施主體可能是管理層,管理層能夠通過不正當的交易安排侵占資產;也可能是員工,員工可以通過串通合謀侵占公司資產。而以編制虛假報告為目的的舞弊,無論是從動機和還是從能力上看,只可能是管理層實施的。
  內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是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但內部控制存在兩個“天敵”,一是員工串通,一是管理層超越內控。對于員工舞弊,不考慮成本效益的問題,只 要增加足夠多的控制程序,是可以做到防范舞弊的;但對于管理層舞弊,從根本上是源于公司冶理結構的缺陷,任何內控程序都是無能為力的。
  IPO舞弊,顯然是管理層超越內控的行為,是無法通過完善內控程序予以解決的。
 
  三、IPO舞弊多屬于經營活動造假
  從方法上,財務舞弊可以分為會計方法和非會計方法。
  1、 會計方法
  所謂會計方法,是指通過濫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以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在IPO過程中,通過會計方法實施舞弊不可能是主流,一是因為會計方法的運用是比 較直觀的,IPO期間內的濫用很容易被發(fā)現;二是會計方法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將業(yè)績前后移動,并不產生真正的虛假利潤;三是會計方法的運用,多數涉及到估 計和慣例的問題,所以即使IPO過程中有濫用的跡象,一般也難以界定為舞弊。
  2、非會計方法
  所謂非會計方法,是指通過業(yè)務活動的作假來達到虛增報表業(yè)績的目的。業(yè)務作假往往是系統(tǒng)作假,即先設定目標利潤,再虛構業(yè)務流程,通過會計系統(tǒng)最終體現在財務報表上。
  相對于會計方法,非會計方法是從業(yè)務源頭造假,虛假業(yè)務與真實業(yè)務具有同樣的業(yè)務流程,過程隱蔽,且更容易大規(guī)模虛增業(yè)績,故IPO舞弊多屬于經營活動造假。
 
  四、經營造假的主要手段
  經營活動造假,主要手段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類,每一個具體造假事件都是三種手段的單獨或結合運用。
  1、 內部經營文件或經營數據造假
  整個業(yè)務流程中,排除與外部發(fā)生關系的采購和銷售兩端外,通過編造、篡改內部的生產、研發(fā)、人工及建設等過程文件或數據,以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常見的有降低生產單耗、虛增存貨、延后轉固、費用進行資本化處理等。
  2、 通過關聯方或關聯方交易造假
  通過關聯方造假,目的是通過關聯方輸送利潤。除按各種規(guī)則應予公開的關聯方,更為重要的是已進行非關聯化處理的背后的關聯方。對于已公開的關聯方,多是通 過隱匿與其非公允交易的方式,如代為支付工資,代為支付費用等;對非關聯化的關聯方,則通過編造虛假的交易,或隱匿真實的交易來達到輸送利潤的目的。
  3、 與交易對手之間的交易作假
  交易對手,主要指銷售客戶和供應商。交易作假,一種情況是在交易對手不知情,公司單方面編造、篡改、隱匿交易文件或交易數據。這種虛構交易多發(fā)生在交易對 手多而分散,難以一一核實的情況下;更主要的另一種情況是公司與交易對手的合謀,即公司為交易對手提供利益交換,交易對手根據公司的要求提供相應的交易文 件或證明,以及配合資金流動。
  IPO財務舞弊,實務中多是內、外結合的系統(tǒng)舞弊,往往涉及上述三類手段的綜合使用。
 
  五、IPO中的舞弊和粉飾
  再回頭看看萬福生科的自白,其所從事的 “包裝”是虛構眾多個人客戶,控制若干個銀行賬號進行自買自賣,此“包裝”絕不是正常理解的“包裝”,而是嚴重的財務舞弊。
  “包裝”應該理解為粉飾報表的通俗說法。從原則上,粉飾與舞弊都是管理層實施的對財務報表的操縱,都屬于管理層超越內控的行為,這是兩者相通的地方。但粉飾并不等同于舞弊,兩者存在本質的差異,差異的核心就是“業(yè)務的真實性”,具體的理解:
  1、 財務舞弊
  財務舞弊操縱的是虛假的業(yè)務,通過內部經營數據和文件的作假,或內外串通作假,產生虛假的業(yè)績。
  2、 報表粉飾
  通過不正常的安排,改變正常經營活動,產生被管理的業(yè)績,本質上操縱的是真實的業(yè)務,即內部和外部的經營文件和數據都是真實的。常見的粉飾手段舉例:放寬信用條件促進年底出貨;延期付款增加現金流;為提升業(yè)績,階段性壓低員工工資;推遲廣告等非剛性費用的發(fā)生。
  在實務中,舞弊和粉飾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過度的“包裝”也會無限接近于財務舞弊。在IPO過程中,財務舞弊是絕對的禁區(qū),但粉飾業(yè)績亦會對管理層的誠信,內部控制的嚴肅性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

掃一掃微信,關注*7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