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體性:看得見摸得著,如奶茶店的牛奶、茶葉;
?可追溯性:能明確歸屬于某一批產品,如服裝廠每件衣服的布料用量;
?成本占比高:通常占產品總成本的50%-80%,直接影響利潤空間。
直接材料包含哪些內容?
直接材料可分為三類:
?核心原材料:構成產品主體的材料,如面包店的面粉、電子廠的芯片;
?外購半成品:需進一步加工的組合件,如自行車廠采購的車架、汽車廠的發(fā)動機;
?關鍵輔助材料:雖不構成主體但不可或缺,如家具的膠水、飲料的瓶蓋。
對比間接材料:
直接材料:奶茶店的珍珠、糖漿(直接進入產品);
間接材料:清潔劑、包裝箱(服務于生產環(huán)境,不進入產品實體)。
實例解析:直接材料如何影響企業(yè)?
?案例1:手機制造廠的直接材料管理
某手機廠生產旗艦機型,單臺直接材料成本如下:
?屏幕:800元(OLED柔性屏,占材料成本40%);
?電池:200元(高密度鋰電池);
?主板:600元(含處理器、內存芯片);
?攝像頭模組:400元(索尼定制鏡頭)。
總成本:2000元/臺,占出廠價的60%。
管理要點:
?價格波動風險:若屏幕供應商提價10%,單臺成本增加80元,年銷量100萬臺則損失8000萬元利潤;
?質量控制:劣質電池可能引發(fā)爆炸,需建立供應商分級審核制度;
?庫存優(yōu)化:芯片采購周期長,需根據銷售預測提前備貨,避免缺料停產。
?案例2:家具廠的直接材料損耗控制
某家具廠生產實木餐桌,每張桌子標準木材用量為0.5立方米,單價5000元/立方米。
?理想成本:0.5×5000=2500元/張;
?實際損耗:因切割失誤、蟲蛀等問題,實際用量達0.55立方米,成本增至2750元/張;
?年損失:年產1萬張桌子,多消耗500立方米木材,損失250萬元。
改進措施?(參考MBA智庫成本管理方法):
引入數控切割機,將木材利用率從90%提升至95%;
與林業(yè)公司簽訂長期協議,鎖定木材價格;
建立邊角料回收系統,制作小板凳等副產品。
直接材料的會計核算邏輯
1.?會計科目歸屬
直接材料計入?“生產成本—直接材料”科目,與間接材料(計入“制造費用”)嚴格區(qū)分。例如:
奶茶店采購的牛奶:借記“生產成本—直接材料”,貸記“銀行存款”;
車間用的清潔劑:借記“制造費用”,貸記“庫存商品”。
2.?成本差異分析?
企業(yè)通過對比標準用量和實際用量,識別管理漏洞:
?價格差異:屏幕采購價從800元漲至850元,屬于外部市場風險;
?數量差異:木材超量使用5%,屬于內部工藝問題。
直接材料的三大管理意義
?成本控制核心:
直接材料占比越高,降本空間越大。某電動車廠通過改用國產電池(成本降低20%),年省成本超2億元。
?定價決策依據:
若奶茶單杯直接材料成本5元(牛奶3元+珍珠1元+杯子1元),定價需覆蓋人工、租金等成本后保留合理利潤。
?供應鏈競爭力:
蘋果公司通過全球招標、集中采購屏幕和芯片,使iPhone材料成本低于安卓旗艦機型。
常見誤區(qū)與避坑指南
?誤區(qū):所有原材料都是直接材料
?反例:服裝廠的縫紉線(直接材料)vs縫紉機潤滑油(間接材料);
?判斷標準:是否直接構成產品實體并易于計量。
?誤區(qū):直接材料越便宜越好
?教訓:某奶粉廠為降本采購劣質奶源,導致品牌信譽崩塌;
?平衡原則:在質量達標前提下選擇性價比最優(yōu)方案。